作者/刘永行

  刘永行,1948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县。1982年,与其另三个兄弟各自辞去公职共同创业。1986年,刘氏兄弟创办专门研究饲料的希望科学研究所。1991年,刘氏兄弟在成都组建东方希望集团,刘永行任董事长。1995年,刘氏兄弟明晰产权,刘永行利用分得的13家公司组建了东方希望集团,任董事长。

  我每天晚上都在学习

  要办好一个企业,对主要负责人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,他的知识,他的素质,他的判断力,他必须是一个追求事业者,他必须是一个工作狂,他是24小时甚至做梦都在工作。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这个风气,才会影响他的下属,才会带动他的下属,这个企业才有活力。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讲,我们的部长,我们的总经理,如果要成功,自己必须非常努力,光认真还不行,认真是对员工的要求,还要用心,这个要反复讲。你必须用心,用心你才能改进工作,用心你才会感到不足。

  有时企业家也凭直觉办事,但完全凭直觉办事会造成重大损失。

  我回家干什么?学习!我每天晚上都在学习,不学习我的知识就跟不上,不学习我就看不到事业怎么发展,不学习我就看不到社会怎么发展。因为我接触社会比较少,所以我拼命学习,像海绵一样有点知识就把它吸住。我们在大学读的那点书太少太少了,当然它非常重要,它教会了我们怎样思考问题,它提供了我们再学习的能力,但仅仅靠那点知识又很容易被淘汰,社会进步太快了。我搞过修理,以前是电子管、晶体管,以前要进行无数次调整,现在是大规模集成电路、数字化电路,以前那一套就被淘汰了,那么我要从事这个行业就需要再学习。就是说,以前你学得再多,哪怕你是博士,如果没有这个学习过程,也很容易落伍。

  所以说,干部学习非常重要,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。我就不认为我非常了不起,我每到一个地方,每到一个企业,都会发现别人值得我学习的地方,只有这样你才真正了不起。我们住在外面的干部,如果你的业余时间多数用来逛街了,用来看电视了,你就要检查一下自己了。如果你不努力进步,你就可能被淘汰。如果你占据了高位,你不比别人更强就必须要让贤,因为你不让贤我们的企业就缺乏竞争力,企业就会被淘汰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
  我的危机感非常强,这是我的优点,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危机意识强,我感到自己不足,所以我提出了创新业精神,就是把过去取得的成绩看成零,重新起步。有了创新业精神就不会骄傲,不会浮躁了。有了个创新业精神就会不断追求改进,就会比别人更强一点。那怕你现在比别人强一点也只是相对的,别人也在努力,所以,我要求我们的干部要学习,不要当成形式。关键不在课堂上学了好多,而在于平时学习,如果连这一点都学不进去,你最好不要当管理干部。

  人类任何科技成就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取得的,所以,我们向外资企业学习不丢面子,我们学习就进步了,进步了还同他竞争。市场竞争之所以能促进进步,就是逼着你去学习人家的长处,实际上他们也在学习我们。八十年代初我们靠胆识取得成功,后来每次都抓住了机遇,现在回头来看,我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,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给了我们机会。

  一个人的成功靠什么?希望集团的管理靠什么?

  就靠向外资企业学一点,向国有企业学一点,向个体户学一点,我们自己再创造一点,也许只占百分之二十,所有能为我所用的东西,我们都要学过来。

  当时用了就大错特错了

  早在1992年我们刚建分公司时,就有人向我推荐了一个外资企业的总经理。我思考了很久,要想占便宜那时最好。为什么呢,我们管理一个集团还没有经验,参与市场竞争也没有经验,如果用了会拣便宜。他们那时是一枝独秀,盈利非常好,我们还没有多少名气,只不过第一个公司刚刚做好,而且条件还比较差,我们能不能在全国取得成绩还前途未卜。这时,一个外资企业的总经理凭什么来你这里?理由不充分。人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,都留不住他,要把他挖来,我们必须给予更高的待遇,如果我们用高薪把他挖过来,人家也会用高薪把他挖走。还有,外资企业有自己的文化,因为他是内行,你把他请过来,他就会有一个感觉,我比你们资历更大,他实行我们的管理制度、营销制度就更有困难。如果他来我们这里,他会把人家的文化搬过来,当时用了就大错特错了,我们就不是希望集团了。为什么呢?他可能把大手大脚的习惯带过来,我们用不起。所以,当初我们没有用,后来也没有用。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,首先是对方也在反思投资上的失误,这恰好证明我们的模式是正确的。其次,我们恰恰是到了该狠抓营销的时候了。

  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1995年,营销不是问题,你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,不需要抓营销,甚至我们连销售部经理都没有。到了1994年,我们一个月销3万多吨,这时不是营销问题,我们是顺势而行,走对了路,碰上了运气。从1994年到1997年,这时我们迅速地把点铺向全国,没有更多精力来狠抓营销,那时能够快速布点就是我们的利益所在,因为市场给我们的时间不多。1995年我之所以坚持“分家”,就是意识到能够快速建厂的时间就只有那么几年了,所以我坚持要分家,不能再由几个人一起议而不决了。事实证明,我们这样做对了。

  一直到1998年以前,我们主要是布点建厂,这时粗放的管理没有问题,甚至不抓营销也不是主要问题,因为我们知道那时即便是粗放管理也能度过难关。在1996年时,我们开始抓精细化、规范化管理,我们抓对了。粗放管理我们能够迅速占领市场,精细化、规范化管理使我们在市场疲软时还能增长,或者下降幅度不太大。但从发展来看,仅仅抓精细化、规范化管理是不够的,这只是节流,节流还要同开源相结合才能成功。外资企业的危机就在于不节流,我们现在则是开源不够,所以我们两家犯了不同的两个错误。我们的节流工作通过这几年努力,投资比较合理,损失很小;第二个是我们抓了两年的精细化管理,要把成果巩固下来,因为一放松就不得了,因为我们在开源的同时,很容易带来忽略节流的负面效应,使管理松散,这不能放,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,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还要推广,节流工作要继续抓。不过,我们仅用30%的精力来抓就可以了,我们要把70%的精力用在开源上,让销售上升,让生产力提得更高,让成本降得更低,使企业更有竞争力,这就是我们今后几年所要做的工作,以开源为主,开源同节流相结合。

  我们过去从不去外资企业挖人,事实证明,如果我们当时从他们那里挖人就糟糕了,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。现在情况变了,我们需要而且可以从外资企业聘用一些优秀的人才。

  本文摘自企业管理出版社的新书《刘永行说》

  版权声明: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以外,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。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其版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若涉及侵权,敬请联系我们,以便删除。